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新闻中心

企业动态

中赞友谊农场成立30周年系列报道

作者: 本站编辑发布时间:2020-12-25浏览量:2243

之一、成立篇

中赞友谊农场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市以西蒙巴路二十公里处,土地面积685公顷。1990年12月13日,中国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中垦公司前身)以协议方式受让了中赞友谊农场,中赞友谊农场成为中垦公司在境外投资设立的第一个农业项目。中垦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农业援外的企业,通过中赞友谊农场的设立实现了海外农业发展从单一的“援外”方式,向“援外+商业项目”走出去的转变。1992年2月,中垦公司与江苏省农垦下属国营新洋农场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约200万人民币经营管理中赞友谊农场,并确定双方各自的出资比例为中垦公司60%、新洋农场40%。三十年来,中赞友谊农场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垦公司海外农业的标杆企业。

图片13.png 

之二、发展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赞比亚中国人非常少,物资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赞比亚农业更是落后,大量土地没有开发,农场机械设备废旧老化严重,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第一批农场人离开祖国奔赴赞比亚,投入到农场的发展建设中。1991年,采用人工搬管子浇水的方式,农场播种了大豆、小麦,全年豆粮总产到达1200吨,实现利润50万元。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农场人的积极性,从1993年开始,中赞友谊董事会对农场采用了承包经营方式,明确责任目标,在一批批农场人的辛勤努力下,中赞友谊农场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畜牧养殖、蔬菜种植为辅的多种经营模式,连年超额完成董事会的经营责任指标。

中赞友谊农场的发展同时,赞比亚经济、市场、农业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到赞比亚的外国人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多了,农场周围一个个新的农场开始建设,面对变化的环境,中赞友谊农场可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瓶颈和挑战。2006年,中垦公司从黑龙江农垦选聘宋国强同志担任农场新一任场长,这位年龄不满40岁的场长,以其从事农业的经验、知识,到任后对农场生产进行了大胆调整,砍掉副业集中全部精力发展种植业生产。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保证旱季小麦灌溉,2006年开始,农场以多年来形成的积累,购置安装了第一套圆型喷灌,至2011年共购置了5套大型圆型喷灌,种植业生产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作物产量有了保障,2011年农场实现利润70多万美元。2018年初宋国强场长卸任,新任农场负责人洪大松为提高农场边角地的利用,继续投资增加了3套小型的圆型喷灌,农场喷灌覆盖面积达到60%,资产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30年来,中赞友谊农场由设立之初设备老旧严重、实力有限,发展成为机械化从种到收的现代化农场。至2019年底,中赞友谊农场资产总额达到3000多万元人民币,累计向股东分红近300万美元。

图片14.png 

农场场部

图片15.png 圆形喷灌

图片16.png 圆形喷灌

图片17.png 

中方人员指导当地员工开展生产

图片18.png 农业生产

之三、人物篇

依靠中赞友谊农场的发展经验,1994年初中垦公司在赞比亚投资建设了第二个农场企业——中垦产业公司,原在中赞友谊农场工作的王驰、李莉夫妇被派到中垦产业公司。三十年间从中赞友谊农场像这样“走出”了许多农垦海外项目的骨干,中赞友谊农场因此被赞誉为农垦的“海外黄埔军校”。每一位在中赞友谊农场工作过的中方员工,都被记入了农场发展的历史中。

徐世才,中赞友谊农场第一任场长。1990年至1991 年担任农场场长,回国后担任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场长、党委书记。

王驰, 1991年至1994年担任农场副场长,1994年4月派到中垦产业公司任场长,后因公殉职。

李莉(王驰同志爱人),与王驰一同在中赞友谊农场工作,并随王驰派到中垦产业公司,2005年任中垦产业公司场长。海外工作期间,曾被评为国资委系统的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第一届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十大人物,还被授予了“巾帼建功”、“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贾清泉,中赞友谊农场第二任场长,1992年-1996年担任农场场长,后被派往坦桑剑麻公司担任总经理,回国后担任中农发国际公司副总经理。

董发福,中赞友谊农场第三任场长,1996年-2006年担任农场场长。

夏泽胜,1999年1月-2003年11月,担任农场场长助理。现任中国农垦(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峰秀,2001年至2006年担任农场副场长,现任新洋农场工会主席、副总经理。

俞育松,2004-2006年,担任农场总经理助理,现任中非公司剑麻事业部副总经理。

宋国强,中赞友谊农场第四任场长,2006年-2018年4月担任农场场长,2012年获得第四届中非友好贡献奖。

洪大松,中赞友谊农场第五任场长,2006年9月至2013年12月担任农场副场长,2018年5月至今担任农场常务副场长并主持工作。

张长忠,2010年-2013年担任农场会计,2014年至今担任农场副场长兼会计。

李古城,2013年11月至今,担任农场生产主管。

韩斐,2009年5月-2015年5月担任农场场长助理兼翻译。

宋艋,2018年4月-2020年7月担任农场场长助理兼翻译职务,现就职于中垦公司财务资金部。

19.jpg

之四、社会责任篇

中赞友谊农场30年成功发展,除了重视提高农场自身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外,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了当地社会。

中赞友谊农场长期雇佣当地员工80余名,农忙时雇佣临时工50名左右。为当地创造就业的同时,中赞友谊农场严格执行当地的用工规定,所有工人工资标准严格按照农场主协会与种植业工人协会每年商定的工资标准执行,并为所有工人上缴养老金以及工伤保险,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30年的时间里,农场无一起劳资纠纷案件发生,体现了中国雇主与当地雇员和谐共赢的关系。此外,农场还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农场主协会,恢复了农场工人工会,通过定期与工会召开例会,及时了解当地工人的需要和他们对于农场运营各方面的想法,让他们感到自己就是农场的一份子,而不只是替中国企业赚钱的廉价劳动力,从而赢得了当地社会和员工的尊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规范自身行为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农场还向当地员工传授农业技术。农场按工作需要,将当地工人分为农业生产、农机作业、设备维修几个专业组,每个组明确工作职责,由中方管理人员带领教授专业技能,并定期为当地农工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当地的农机手、维修工、农业能手,农场周边农工的技术水平都有了普遍提高。目前,农场当地工人近一半人成为掌握农机使用、维护、农田种植技术的技术工人,有些成了农场的技术骨干。对于农场表现优秀的员工,农场更是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不但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提供在农场的住所,而且将农场边缘的一些零散土地给他们免费耕种,目前大约90%的农场员工会在雨季时期种植玉米、南瓜与红薯,家庭平均种植面积约为3英亩,产出基本上可以满足全家人一年的食用粮需求,农场的优秀员工通过自己在农场学到的技术和这些免费耕种的土地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而且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致富能力。农场分别于2012年和2016年先后为农场农机手和农场外方农机主管提供了到中国参加农业机械培训学习的机会。2012 年经农场推荐,农场工人子弟保罗·查尔维被保送到中国留学,到中国后,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周伟。通过4年的学习,周伟已经圆满完成了四年的学业,回到赞比亚在政府部门任职。

为改善社区环境,中赞友谊农场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修整农场周围的道路,并将农场内一个废弃的仓库改建为礼拜堂,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方圆3公里内的村民及教会的聚会中心,增进了他们对中国人的亲近感。

图片19.png 

2016年农场外方员工农机主管Chalwe chipobe kalunga(到中国参加培训)与他在中国留学的儿子周伟(农场帮助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等一行三人到总公司参观。

图片20.png 农场出资修建的员工宿舍

图片21.png 农场子弟

之五、荣誉篇

1、1998年我驻赞比亚使馆经商处推荐中赞友谊农场为外经贸部“重点联系海外企业(资源开发类)”。

2、2003年2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问赞比亚期间,重点对中赞友谊农场进行了参观视察,肯定并高度评价了中赞友谊农场所取得的成绩和经营模式。

图片22.png 

3、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访问赞比亚期间,中赞友谊农场场长宋国强、中垦产业公司场长李莉作为优秀中资企业家的代表受到了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图片23.png

4、2009年宋国强场长被我驻赞比亚使馆评为“优秀企业家”。

5、2012年宋国强场长获得 “第四届中非友好贡献奖”。

图片24.png

图片25.png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为农场题字

之六、抗疫篇

2020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年初全球突发新冠疫情,对赞比亚经济造成冲击,加之赞比亚近两年持续干旱,农场生产经营面临考验。在重重困难和压力面前,中赞友谊农场中方团队发扬30年来形成的农场传统、农场精神,抗疫情保生产,小麦和大豆产量较2019年均有增长,全年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在小麦收获前,中赞友谊农场洪大松场长写了首小诗表达心情,国际事业部总结农场人一年的工作增加了诗的下半部分:

今年大忙不一般,新冠疫情来捣乱,缺水少电变常态,收点小麦太艰难,难!难!难!

各种困难来挑战,中方团队不畏难,抗灾防疫保丰产,合理安排该点赞,赞!赞!赞!

三十年来,农场股东双方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友好协商的良好合作关系值得称赞。这种国有企业联手“走出去”的股份合作模式有效地发挥了相互监督、制约、促进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境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很好地促进了农场的长远发展,为我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成功经验。

中非农业合作、中国农业“走出去”之所以有那么辉煌的历史成绩和如今的巨大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有农垦人的无私奉献和执著追求。农场中方员工用辛勤劳动和付出书写着农垦人走进非洲的故事,为中赞人民间的友谊流更多的汗水,做更多的工作,是农场中方员工共同的追求。农场在当地已树立起良好的中资企业形象,对中赞文化交流、民间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中赞友谊农场名称所表达的:以农场耕耘友谊,收获中赞两国人民的幸福生活。